建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铓鼓舞。
建水县委宣传部 供图
坐落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建水县,已经有1200余年的历史,明清时期为临安府治所,素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这座历史名城不仅拥有“千年建水古城”的古老风貌,还以“千年建水紫陶”闻名遐迩,成为中原文化和云南多元文化融合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如今,建水县正积极探索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的新路径,力求在传承传统技艺和文化的基础上,通过版权赋能,推动民间文艺与旅游、科技、教育等领域的融合发展。
前不久,建水县成功入选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我们期待在试点探索的过程中,能够摸索出更多民间文艺领域版权工作的业态、模式、机制,全面加强民间文艺版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通过试点工作,我们将进一步推动民间文艺版权资源流动和版权产业高质量发展,激活民间文艺领域版权价值,为民间文艺版权保护国内立法和国际条约制定提供实践支撑和依据。”云南省委宣传部版权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制度先行,多措并举齐发力
建水县的民间文艺资源丰富多彩,底蕴深厚。这里不仅有被誉为“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还有铓鼓舞、花灯、汽锅鸡烹制技艺、西门豆腐制作技艺、彝族沙莜腔、彝族烟盒舞、建水小调、洞经音乐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93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省级11项,州级16项,县级64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建水县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建水紫陶作为建水县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文艺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烧制技艺和精美的艺术造型,赢得了国内外广泛赞誉。2008年,建水紫陶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9年,建水县荣获“中国紫陶之都”称号;2020年,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获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021年,该园区又获全国版权示范园区称号。这一系列荣誉的获得,不仅彰显了建水紫陶的艺术价值,也为版权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4年上半年,建水县登记注册的紫陶生产销售企业和个体户已达2696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户。紫陶产业产值突破41.8亿元,同比增长24.8%,带动上下游从业人员6万余人。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建水紫陶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对当地经济的巨大贡献。
在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工作中,建水县采取了多项有力举措,全面推进版权产业发展。据了解,建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间文艺版权产业保护与促进工作,将民间文艺传承及版权产业可持续发展写入县委、县政府工作报告。
建水县还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西庄紫陶小镇,完成了紫陶博物馆、龙窑生态城、紫陶街等多个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项目。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紫陶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建水县还积极打造创建示范样板,制定印发《建水县贯彻〈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版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规范化。累计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园区1个,全国版权示范企业1家,省级版权示范企业4家。这些示范园区和企业的创建,为建水县版权产业发展树立了典范,发挥了积极引领作用。
在传承与创新实践中,建水县深化推进“政校企”合作,与10余所省内外高校合作并建立实训基地,投资建设云南大学建水紫陶产业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基地项目并投入使用。同时,注重人才引进与培养,拟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引航计划实施方案》,指导紫陶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申报统计工作。截至目前,全县已有多人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为紫陶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建水县还搭建传承保护平台,全县共建立传承基地(点)47个,省级非遗工坊2个。这些基地和工坊的建立,为民间文艺的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建水县在中小学开设传承项目非遗课堂,每年对党政机关开展软件正版化培训,对影院、书店等服务对象及执法队伍开展版权保护培训,对中小学持续开展版权进校园、青少年版权保护季等培训活动,全面提高人们的版权意识。
多元创新,全方位开展交流
为进一步鼓励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踊跃进行创作,了解版权与民间文艺之间的互促关系,建水县在宣传推广方面下足了功夫,坚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宣传战略。近年来,共投入3000余万元举办各类宣传推介及各类节庆活动20余场次。通过举办“中国四大名陶展”“紫陶文化节”“国际陶瓷柴烧艺术节”等国际性展会,组织紫陶企业参加版博会、南博会等国内外知名展会,全方位加强国际文化、版权、陶瓷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建水紫陶的知名度。
文艺作品的推广在民间文艺版权发展中也是重要一环。建水县积极推介民间文艺项目《铓鼓舞》《建水小调》宣传片进行海外展播,提升建水民间文艺项目的国际传播力。编著《建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哈尼族铓鼓舞与传统民歌》《紫陶逢春》等书籍,赓续中华文脉。与文化名人开展深度版权交流合作,不断推动开发系列版权文创产品。建水县注重促进文旅融合,将20余个非遗展示体验项目和文化古村落集群、法式米轨小火车等文旅资源深度融合。通过举办相关研讨会搭建跨链合作平台,推进“陶茶”“陶咖”“陶酒”等融合项目。同时,举办各类文旅、紫陶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节庆活动,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体验。2023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达1426.62万人次、增长21.08%,实现旅游总收入178.39亿元。
此外,建水县还注重优化营商环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推出针对文旅市场主体的金融产品,累计发放贷款4.11亿元,为文旅企业解决了融资需求。同时,大力推进信用承诺制度,严格执行游客购物30天无理由退货制度,并开发建设紫陶溯源平台,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在激发创新发展方面,建水县注重品牌打造,实施“建水紫陶”地理标志使用许可管理制度。积极推进企业组建紫陶产业版权联盟,探索运用版权创造商业价值的路径。建成建水紫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运营管理平台、数字紫陶园区IOC智慧运营中心管理平台等多个平台,带动建水紫陶数字化转型升级。园区版权申请和授权总量年均增长15%以上,作品登记数量显著增长,建水紫陶产业逐步成长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新媒体矩阵:
集团旗下品牌新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