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木塔大木作研究”丛书。
三晋出版社供图
摆在面前的《应县木塔大木作研究》丛书,是继陈明达先生《应县木塔》之后,一部利用高科技测绘手段和新思维研究的巨著。这一点既体现在它的体量、内容上,也体现在其构思上。古建筑保护领域近几十年来不乏投入大、耗时长的大型项目,然而,将新发现、好经验、真教训系统整理成著作,却常成奢望。这部巨著的诞生,不仅依靠个体的努力,更得益于新科技、新思维与团队协作,尤其是贯穿始终的周密谋划与高效执行。清华大学团队在此展现了卓越的学术素养与定力。
从专业视角审视这套丛书,它促使我反思传统的研究流程——如何利用新技术丰富、健全它?新时代的学科问题应如何拓展?尤其重要的是,面对新兴监测手段产生的海量、实时数据洪流,我们该如何驾驭这些信息,使其真正服务于文物本体的风险预测与预防性保护?这已成为当前遗产保护领域亟待回答的核新课题。
丛书作者团队积极探索并娴熟运用复合测绘技术(如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X射线成像等),获取了远超传统手工测绘范畴的巨量数据。得益于技术手段的突破与数据的空前丰富,其成果已超越了对形制、法式、尺度、比例等传统大木作研究范畴的狭义关注。《尺度篇》《榫卯篇》《工具篇》充分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实现了数据的高精度、广覆盖、可追溯与可验证性。这种基于一手高精度数据的研究模式,显著区别于营造学社的开创性工作与现有测绘报告,代表了当代建筑史学界对基础数据重视度的飞跃,其逻辑严谨性有力促进了学术讨论。
数据记录与研究支撑模式的演进,直接推动了专业表达方式的革新。丛书团队,尤其在《榫卯篇》中,成功借助三维技术(而非仅靠传统绘图技巧)实现了复杂结构关系与内部细节在二维图纸上的高水平表达——覆盖全面、兼顾总细、向背分明、指代清晰。这预示着未来古建专业人员的基本功,须包含熟练运用三维参数化建模技术,并能在多媒介场景下确保模型的表现力与逻辑性。
更重要的是,参数化模型的建立,为整合海量监测数据、构建预防性保护平台奠定了基石。本丛书《工具篇》即以参数化基础模型为基石,通过编号体系关联工具痕迹信息。其采集的点云数据虽非直接构建于参数化模型之上,却能与之链接,凸显了参数化模型的三大先天优势:动态验证与预测,便于调整参数建立新模型;信息深度集成,便于链接构件属性、历史信息、实时监测数据(如应力、位移、温湿度)等多元信息资源,构建构件全生命周期档案;劣化量化评估与预警:具备对比理想参数模型与现实扫描/监测数据的强大能力。
这正是利用数据洪流实现“预防性保护”的核心路径。以构件表面工具痕迹这类微观信息为例,通过空间编号体系组织对比,可深入探讨工具尺寸、用法、工艺与工匠组织。而当这些静态信息与持续采集的动态监测数据结合,便能构建更立体的“健康”评估体系,进而推动遗产保护实践从“抢救性维修”向“基于数据的主动预防”转型。
最后,我呼吁学界重视在数据海洋中探寻新的学术命题,尤其是如何将巨量静态测绘数据与动态监测数据融合分析,驱动预防性保护决策。我热切期待,以《应县木塔大木作研究》丛书为范例,更多个案研究能实现高水平整理出版:不仅公布基础数据、展示研究假说,更要扎实做好底层工作,构建集研究、监测、评估、预警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有效驾驭信息时代的“数据洪流”,使其成为守护千年遗产的智慧源泉,推动我国的遗产保护事业——特别是风险预警与预防性保护能力,登上新的历史阶梯。
(作者系中国古建筑保护专家、山西省文物修缮领域学科带头人)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新媒体矩阵:
集团旗下品牌新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