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社“低碳朋友圈”特别策划:
当工厂的齿轮咬合出绿色智造的节奏,写字楼的空调学会“思考”,稻穗低语诉说循环再生的秘密——低碳,正以千万种姿态,在神州大地上书写新的叙事。6月25日,在第十三个全国低碳日之际,中国环境报社推出“低碳朋友圈”特别策划,围绕校园、港口、社区、赛事、NGO等多元场景,以一系列贴近生活的低碳实践故事,展现来自日常生活中的绿色行动。
该系列报道用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共鸣,让“碳达峰”“碳中和”这类国家战略有了可见、可感、可参与的现实表达,为环保传播的本土化、年轻化、生活化探索,提供了有力注脚。
深入现实捕捉细节
“低碳朋友圈”特别策划的一大特点,就是从身边的小事切入,以贴近的生活场景讲述绿色行动。例如,校园中学生将“低碳”视作理所当然的共识;赛事组织方用废弃塑料制作奖牌;港口实现全流程电动化作业;社区通过平台激活闲置物品“再就业”。
这些报道放弃了概念式的宏大叙述,而是选择从不同视角感受各行各业的生动实践,看普通人的衣食住行以及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悄然融入绿色基因,读来自然、可信、接地气。将原本抽象的“碳达峰”“碳中和”等宏大目标,转换为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加入的朋友圈,既降低了传播门槛,又提升了认同感。
同时,标题设计也充满巧思。例如,在《低碳朋友圈|垃圾变奖牌,“零废弃赛事”玩转“减法游戏”》《低碳朋友圈|NGO携手年轻力量,打败“五怪”解锁低碳生活》《低碳朋友圈|从线上到线下,闲置物品在这里实现“再就业”》等标题中,“垃圾变奖牌”“打败‘五怪’”“低碳生活再就业”等话语,脱离了以往政策文件式的表述,具有互联网传播语境中的活力与吸引力,增强了信息的亲和力和参与感。让受众感受到,低碳不再是远在天边的口号,而是朋友圈里正在发生的事,身边人正在做的事。这种做法不仅更符合移动传播时代的信息消费习惯,也契合了当下年轻人“低碳生活即生活美学”的观念转变。
用故事增强传播力
以人物为主线的叙事方式,让绿色行动更具感染力和号召力。该系列报道采用了“人物+事件+现场”的结构逻辑,增强了故事性。无论是致力于减少一次性用品的青年志愿者,还是推动绿色校园行动的学生社团,抑或是为实现港口“零排放”的工程团队,《中国环境报》都通过人物的视角,传达出“每个人都是减碳力量”的理念。
故事讲得好,理念才传播得开。这种“讲人”的方式,让低碳理念不再是喊口号、贴标签,而是通过细节说服人、行动感染人、逻辑打动人,传播效果也更加自然、真实、可信。
同时,报道在展现个体行动的过程中,还注重展示制度设计与组织动员的力量。例如,赛事如何设立“零废弃”机制,社区如何联动回收平台,港口如何布局清洁能源体系。这些背后都折射出政策支持和管理创新的力量,使绿色转型从个人选择上升为社会共识。
设置议题体现担当
主流媒体通过创新传播手段,展示了环保议题的深远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低碳朋友圈”特别策划体现了主流新闻在环保议题传播中的责任感与创造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宣传环保口号,而是深入现实,捕捉那些看似微小但富有生命力的低碳实践,赋予环保报道更多温度与细节。特别策划内容通过中国环境报社网站、客户端及多平台同步发布,借助社交媒体使主流声音在年轻圈层中更为可触、可达。
在新闻专业性与传播效果之间找到平衡,是主流媒体绿色传播的关键。“低碳朋友圈”特别策划也为行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路径:环保议题不仅仅是技术性问题,更是一种文化的构建和生活方式的引导。主流媒体要成为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力量,就必须走进日常、贴近人心、尊重受众的理解方式。
未来可期,“朋友圈”仍可扩容。更多基层故事、更多个体行动、更多跨界联动,都能为这一话题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意。真正的环保传播,不在于讲了多少道理,而在于有多少人开始关注和参与。在这方面,“低碳朋友圈”特别策划的探索已迈出了坚实一步,也为新闻舆论场描绘了一幅更可亲、更可行的绿色传播图景。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新媒体矩阵:
集团旗下品牌新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