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中国的眼睛 洞见文明传承之路——
7月25日,国图讲坛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收官之讲“中国的眼睛——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十年回顾”在国家图书馆举办。活动邀请“藏诸名山,传之其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策展人之一、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田苗担任主讲人,通过沉浸式观展与主题演讲等环节,带领现场50余位读者回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的十年征程,共同感受中国非遗的独特魅力。
在展览导览环节,田苗带领读者依次参观了展览上篇与下篇,开启了一场探寻非遗记录工作的文化之旅。展览上篇以“滔滔长河”为主题,将中国非遗比作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分五个部分娓娓道来。“中华文脉,典册载之”追溯民族民间文化记载传统,彰显文化传承的历史厚重;“记录建档,保护之基”阐明记录工作对非遗保护的必要性、基础性与紧迫性;“笔精墨妙,巨细靡遗”介绍了“3+1”工作法(口述历史访问、项目实践记录、传承教学记录,加上已有文献收集),和如何利用影音技术手段开展记录建档,让读者了解到记录工作的专业与严谨;“不辱使命,只争朝夕”以时间轴回顾历程,展示了31个省(区、市)的记录故事,见证工作者初心担当;“年华易老 技・忆永存”呈现十年成果数据,通过照片墙展现1279位完成记录的传承人风采,以10米长名单向4470位参与者致敬。下篇“巍巍高山”按十大类别和四大主题展现实录成果,借影像声音带公众走进非遗现场。“十大类别展示区”以多媒体呈现成果的丰富与差异;“四大专题展示区”中,“先生之风”用影像致敬传承人生命最后的时光,“薪火相传”展现技艺传承焕新活力,“瓣瓣同心”体现各民族非遗交融共生,“生生不息”彰显了非遗是古老底蕴与年轻活力的统一,传承了真善美、忠孝仁义等民族精神。
在主题演讲环节,田苗以“中国的眼睛”为主题,强调中国非遗犹如滔滔长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也是联结民族情感的重要基础;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技艺精湛、匠心独运,他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践行者,更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关键。十年来,全国的非遗保护工作者、专家学者、记录工作团队全力以赴投身这项光荣而艰巨的工作,深入田野现场,走进传承人生活,只为系统记录每一位传承人的技艺与记忆。希望广大读者能够透过这一双双“眼睛”,领略我国非遗的博大精深,感受非遗传承人的匠心魅力,了解记录工作背后的感人故事,认识到记录工作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非遗讲座月”是国家图书馆于2013年推出的品牌读者活动,固定于每年6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举办,已成为国内定期系统宣传非遗知识的重要平台。2025年“非遗讲座月”深度联动“藏诸名山,传之其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与多地非遗保护中心合作,先后举办了贵州专场、浙江专场、湖南专场、广东专场、山东专场等主题交流与分享活动,数十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学术专员、一线非遗保护工作者先后到馆开展讲座、展演等学术交流活动,从多元视角诠释了“非遗,让生活更美好”的内涵,展现了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时代缩影。本次收官之讲,不仅是对十年非遗记录工作的总结回顾,也是对本年度“非遗讲座月”的概括与诠释,更是对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有力推动,呼吁社会各界投身守护文明薪火的行列。
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第六讲活动海报。(国家图书馆供图)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新媒体矩阵:
集团旗下品牌新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