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柳云《风吹起了月光》:讲述留守女童成长史

作者:李婧璇 发布时间:2025-08-04 10:50
分享到:

本网讯(记者李婧璇 通讯员姬冰雪 罗威娜)7月25日下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SKP RENDEZ-VOUS书店主办的“我是王柳云!——长篇小说《风吹起了月光》新书分享会”在京举办。作家、画家、北漂清洁工王柳云,诗人、作家、前爆破工人陈年喜,评论家、《中国作家》主编李云雷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共同围绕文本《风吹起了月光》探讨素人作家王柳云的生活与写作。

    

WechatIMG4304.jpg

长篇小说《风吹起了月光》新书分享会现场。(从左至右起,李云雷、陈年喜、王柳云、韩敬群,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供图)


《风吹起了月光》是素人作家王柳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讲述了一个名为陈月华的留守女童饱含艰辛的成长史,其间,作者向读者展现出的是一个温暖与残酷并存的乡间世界,一个烟火气浓重的人间。

活动伊始,韩敬群对“我是王柳云!”的活动主题作了阐释,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真实的自我,从这个自我去出发,不断地开掘自己,不断地发现自己,不断地拓展自己。”先强调其“人”的身份,再立足职业身份,在不同人生中创造业绩。因此,在介绍王柳云时,韩敬群没有强调她广为人知的“清洁工画家”身份,而强调她的写作者身份。

王柳云分享她独特的创作经历时,谈到好的记忆力、思考力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等方面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她回忆,虽然儿时家中贫困,但村里人的生活百态和农村的景象,透过阳光下微微摇动的蜘蛛网,深深地烙印在她心中,成为她宝贵的精神财富。

谈及阅读《风吹起了月光》的感受时,同为素人作家的前爆破工人陈年喜表示,对生活的细致感知是文学创作的源头,面对当今碎片化的、真假难辨的信息,我们要做一个“有心的、敏感的、善于观察思考的人”,发现生活中的细节,而文学就是把感知到的、认识到的世界传达给读者,“文学不是理念,而是生活本身”。

评论家李云雷认为,《风吹起了月光》语言朴素优美,开头结尾转折自然,人物形象鲜明,所写的细节非常贴近生活,“尤其是把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社会活力与剧烈变化,对人的行为观念冲击表达了出来,包括社会秩序的变动,以及伦理观、婚姻观的冲击”。

提及本书的编辑过程,本书责任编辑张玄喆认为,王柳云的创作方式十分独特,这是一部在手机上完成书写的长篇小说,她在工作之余便会打开微信开始写。投稿后,在编辑提出修改建议后,王柳云考虑了一段时间毅然决定推翻重写,只为创作出读者喜爱的文字。张玄喆认为,王柳云是有天赋且富有创造力的作家,“《风吹起了月光》只是她的一个起点,绝对不是终点”。

谈及为何聚焦留守儿童群体,王柳云坦言,自己长期观察发现,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和新世纪初,农村和小城镇留守儿童现象普遍,如今这代人已成为社会中坚,她真心诚意将这本书献给他们。“‘风吹起了月光’其实是一个小孩曾讲出的话。每个小孩的内心、眼光就是一首首流动的诗,在小孩眼里月光不是天上固定的,它是从天上飘过来,然后又慢慢沉下去。”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新媒体矩阵:   

  • 微信: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高低音  
  • 版话儿  
  • 传媒瞭望  
  • 广电家  
  • 印业独家  
  • 中国农家书屋  
  • 版人版语  
  • 好书品读  
  • 发行观察   
  • 微博:  
  • 新闻出版广电报   
  • 学习强国: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今日头条: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集团旗下品牌新媒体矩阵:     

  • 中国出版  
  • 广电视界  
  • 中国新闻出版之家  
  • 读友汇  
  • 全民阅读媒体联盟  
  • 妈妈导读师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华讯传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中国出版》杂志社   |    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   |    妈妈导读师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