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一件瓷器还是置身其中

——读《瓷器上的中国故事:〈西厢记〉图考》有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作者:李建权 发布时间:2025-08-27 11:23
分享到:

读罢《瓷器上的中国故事:〈西厢记〉图考》,脑海中蹦出影院IMAX倒计时片头的广告词:“观看一部电影,还是置身其中。”IMAX通过令人超乎想象的画面、撼天动地般的音效,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般的电影体验;此书作者通过大量的图像排比梳理、细致的名物考证释读,将读者带入具体的场景之中,重建历史的感性记忆,了解人物故事图的创作、流传规律,读出瓷器人物故事图更丰富的内涵。

作为一个门外汉,此前在博物馆参观瓷器时,往往走马观花,浮于表面,没有意识也没有能力深入其中,读懂瓷器人物图像背后的内涵。读完此书后,才发现自己因为知识和训练的不足错过、忽略了许多。同一件瓷器,我看到的可能只是瓷器上画了一男一女,场景里有建筑有植物,至于更具体的人物是谁、场景为何一片陌生,甚至直接忽略了;作者则如数家珍,如逢故友,细细点出男是张生、女为莺莺,描写的是《西厢记》第几本第几折场景,不同时期的瓷器描绘此场景有何变化。此中差别可能比常规影厅与IMAX影厅的差别还大。

此书以《西厢记》戏剧故事为主线,依戏剧回目编排章节,围绕相关瓷器图像题材,广泛征引木刻插图、绘画、木雕等其他媒材图案,考镜源流,品读每一幅图像的细节,探寻画面背后的故事。通过对比同一场景的图像在不同媒材上的表现,具体观察、体会艺术家、委制人、媒材等因素对图像内容和风格的影响,从更多维度获得图像所包含的历史人文信息。

作者致力于厘清被误释的图像的真实画意,在书中匡正了多处对《西厢记》瓷器人物故事画的曲解误读。如第五章,作者通过厘清《邂逅邀红》题材图像在不同时期(明清)、不同媒材(木刻版画、瓷器等)的呈现,辨认出新的同类图像,匡正《上海博物馆藏康熙瓷图录》中对一件康熙青花壶的解释(误猜为张生“似是焦急地等待莺莺回音”,匡正为所绘张生琴童的行为发生在张生莺莺隔墙和诗交流之前),柯律格讨论《西厢记》图像的著名文章(《〈西厢记〉:中国瓷器装饰的一个文学主题》)中对一件青花盘的解读(误读为“琴童在掌声中举后给他带来莺莺的礼物”,匡正为琴童打扫张生新居),以及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官方网站上的标注(琴童手中的物品误标为“笼子”,匡正为畚箕)。第九章,作者匡正《清顺治康熙朝青花瓷》《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瓷器》对一件康熙青花折沿盘的解读,明确指出其所绘为《惠明寄书》图。第十三章,作者匡正2007年苏富比拍卖图录对第480号拍品青花碟的误读,指出碟上所绘为《莺莺听琴》图。第二十章,作者匡正英国大英博物馆对一件伍斯特青花碗的误解,指出碗上所绘为《长亭送别》图。这类匡正,书中还有不少。

匡正误读并不是作者的唯一追求,作者还重视对人物故事图创作、流传规律的探寻,如作者在引言中所说:“本书特别注意探讨图像制作中相互借鉴、各自创新的现象,以及影响图像制作生成、图像呈现面貌的诸多因素。”书中论述了不少图像在传播和制作过程中的信息损失、畸变,前人的无意之笔,经过模仿者不同程度的夸张,画面变得越来越离奇。如第三章讨论的《佛殿奇逢》图,画面主角本为张生、莺莺,经过一系列的附会误读,到清代乾隆年间外销纹章瓷盘上,演变成了以红娘、和尚为主角的扑蝶游戏图。第十三章,刘龙田本插图将熊龙峰本刻版上的损毁部分刻成新版画面的一部分,如同裁缝防制衣服,将衣服上的补丁都原样复制。作者通过细致比较不同版本图例中人物和事物之间的各自形态和关系的变化,探索各种版本的先后承袭和图像流传的一些基本规律,如原创图像中生动的人物造型和借鉴图像中呆板的程式化倾向。

作者的解读不是灵光一闪的偶然,而是建立在其深厚的积累之上,此书也是其多年研究成果的系统呈现。作者在这个领域已经深耕二十余年。2002年,作者发表《顺治皇帝与〈西厢记〉图像作为瓷器装饰的兴盛》;2005年,作者发表《瓷器上的〈西厢记〉》,呈现其当时破译的四十余个《西厢记》故事场景。2008年,作者在中华书局出版《看图说瓷》,扬之水在序中曾提及作者当时已具备的几项优势:“外文资料的掌握是其一,与海外收藏家的接触是其二,由此又有其三,便是如此良性循坏之下的见多识广。”如今,多年过去,作者的积累进一步深厚,优势进一步凸显,如作者正在建设瓷器上的故事画语料库。从此书所引众多《西厢记》不同媒材图片便可见一斑。

在上述优势之外,作者始终有清晰的目标追求,如《看图说瓷》作者自序所述:“我试图探讨图像的社会功能,追问各个图像在当时是为谁制作、放在哪里、被谁观看的,从而发掘图像背后隐藏着的社会历史生活图景。在对具体图像的详细描绘和研究中,我还力求总结出图像创作、传播的一些普遍规律。”此目标在此书中一以贯之,并且在《看图说瓷》中作者涉及的对象较为多元,此书主题更为系统集中,诚如作者所说,学术界罕见对一部文学作品种众多场景的图像表现做如此系统详尽的研究。

此书的出版,对于专业研究人员来说,意义自不待言,对我们这般普通读者来说也是获益匪浅。书中详尽的图片、细致的考证,一章章的案例,如犀燃烛照,洞见内里乾坤,给了我们一把打开瓷器人物故事图的钥匙,赋予凝视、解读瓷器的新视角。因为读过此书,下一回进入博物馆参观瓷器,我想我将不再走马观花,而是会有意识多驻足,试着辨认其中的人物、场景,力求置身其中,进一步理解瓷器图像的精妙之处,增进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新媒体矩阵:   

  • 微信: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高低音  
  • 版话儿  
  • 传媒瞭望  
  • 广电家  
  • 印业独家  
  • 中国农家书屋  
  • 版人版语  
  • 好书品读  
  • 发行观察   
  • 微博:  
  • 新闻出版广电报   
  • 学习强国: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今日头条: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集团旗下品牌新媒体矩阵:     

  • 中国出版  
  • 广电视界  
  • 中国新闻出版之家  
  • 读友汇  
  • 全民阅读媒体联盟  
  • 妈妈导读师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华讯传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中国出版》杂志社   |    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   |    妈妈导读师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