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社挖掘抗日英雄、亲历者故事——
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作为全国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稳固后方,中共陕西组织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组织和动员三秦子弟抵御日军、保障战需物资供应,为民族命运的生死抉择作出了独特而重要的贡献。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陕西日报》开设《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时空对话》等栏目,立足三秦大地,通过挖掘抗日英雄及亲历者、见证者的故事,立体化再现了陕西籍英烈在抗战中作出的牺牲、发挥的重要作用,让伟大抗战精神从历史深处走来,激励三秦儿女不忘初心、勇毅向前。
立足陕西地域
凸显独特贡献
陕西地处中原,在抗日战争的壮阔史诗中陕西籍革命者或扎根陕甘宁边区筑牢后方,或驰骋华北前线浴血奋战,将儿女的坚韧与赤诚,融入民族救亡的洪流。在《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栏目中,《陕西日报》通过挖掘、叙述有细节有温度、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让人们的思绪重新回到那段“狼烟四起,热血壮山河”的峥嵘岁月。
在前线战场上,岐山人冯汉英率部东出潼关,从徐水、石家庄战役打到娘子关雪花山,喊着“宁死不当亡国奴”冲锋在前;富平青年石嘉植从延安抗大奔赴华北,化装商人“剖腹侦查”摸清敌情,带领12人夜袭日军小队;30岁的武止戈留苏归国后直奔张家口,协助冯玉祥筹组抗日同盟军,起草纲领、参与指挥,率部10多天连克康保、宝昌等数县……
还有的抗日英雄或穿梭于地下斗争与根据地建设的战场,或立足抗日后方。赵镈两次被捕入狱,却始终坚贞不屈,与难友们一起成立秘密中共支部,坚持与敌斗争;张友清主政山西工委时,与薄一波默契配合,借牺盟会凝聚群众,短短两年恢复山西20个县党组织、发展党员1200余人,更营救数百名政治犯充实抗日力量……从前线厮杀到后方建设,栏目通过挖掘细节、提炼特质,将他们的革命精神具象化,努力为读者立体化呈现陕西籍抗日英烈在战争中的独特贡献。
以“个体记忆”切入
历史更有温度
“‘消息树’就是栽在村子高处的枯死的树枝。每次日本鬼子扫荡前,我们抓住时间差,将‘消息树’依次推倒。村民闻讯便将吃的用的藏好,逃到村子旁提前挖好的山洞。”13岁的抗日亲历者贺哲民站在村口的身影,透过《陕西日报》的《时空对话》栏目的文字呈现在读者眼前,仿佛一切都在昨日。
《时空对话》栏目最大的特点在于,它跳出宏大叙事框架,以“微观叙事”着眼,深耕亲历者记忆里的具体场景。比如,在《抗战亲历者贺哲民13岁加入抗日儿童团,14岁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为了保家卫国,我愿付出一切”》一文中,贺哲民回忆起当年轻手轻脚推倒“消息树”,生怕惊了山下鸡的细节;《抗战亲历者徐金山17岁考入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心里想着抗日、学习,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一文中徐金山念着母亲碾小米的石磨转一夜,米香飘半村;《一九三七年,李白蕾放弃就读四川大学,毅然奔赴延安——用青春点亮中国的明天》中李白蕾清晰记得“金条缠在左臂时”的触感,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细节,将全民抗战具象为少年站岗的村口、冬夜碾粮的院落、渡河时的星光。
同时,栏目摒弃说教式的生硬表达,通过亲历者平实讲述,让读者在静静聆听中自然体悟。听着听着便会明白——“不忘初心”从来就非空洞口号,而是贺哲民子女整理故事时的认真模样,是徐金山“把劲用在建设国家上”的恳切叮咛。历史就这样顺着文字流淌进读者心间,化作继续向前的力量。
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完成抗战精神传承
说到底,《陕西日报》两个栏目中的30多篇稿件做的都是“搭桥”的工作:以英烈的故事、亲历者的记忆为桥,让抗战精神从历史走来;以他们的人生为桥,让抗战精神走进当下生活。
“记忆的在场性”让精神可感。栏目锚定亲历者记忆里的具体场景,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具象化,让读者触摸到80年前全民抗战的真实肌理,让抗战精神有了可感知的载体。
“人生的延续性”让精神代代相传。部分稿件循着亲历者的人生轨迹,展现抗战精神从战时到当下的自然生长。比如,贺哲民离休后常跟子女讲抗战往事,子女便整理资料、拍短视频传到网上,把抗战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他们从没刻意地谈传承,却让抗战精神自然而然融进当下的时代生活。
当贺哲民说“无论什么时候,抗战历史永远不敢忘、不能忘”,徐金山讲“一代接一代把国家建设得更美更好更强大”,李白蕾感慨“现在的好日子是无数人用生命换来的,年轻人要把劲用到建设国家上”时,历史与当下便完成了最无声却有力的对话——抗日战争已成历史,抗战精神却并未远去,这种精神伟力穿越时空,仍是激励全民族奋进的动力。
(作者朱剑系陕西日报社理论评论部主任、董渺系陕西日报社理论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新媒体矩阵:
集团旗下品牌新媒体矩阵: